9月7日《青岛财经日报》:青岛一木: 岁月芳华致匠心
来源: 商贸处转载自《青岛财经日报》 日期: 2016-09-09
在动辄有着上百年传承的首批中华老字号行列,有着53年历史的青岛一木集团公司,属于小字辈。当年,能在行业中唯一上榜商务部中华老字号名录,一木凭的是历代相传的匠心和工艺。这种传承,始终体现在每件家具的每个细微之处,镌刻在每道工艺的每位员工心中。
十三“鲁班”打天下
邢秉德是青岛一木的主要始创人,老人家出生于1918年,年事已高,在家颐养晚年,很少接受外界的采访。
据青岛一木传承人、山东家具行业首席工人技师李坤圣介绍,邢秉德老人家境贫寒,17岁就开始学木工,练就了一手好木工活。1953年1月,邢秉德带领13位个体手作匠人自愿结合,组建了青岛木器生产小组,租赁了3间民房,筹集的480元股金中还包括一辆作价120元入股的自行车,艰苦的创业之路就在72平方米的简陋民房里开始了。
条件虽然简陋,匠人们却个个都是把好手。有的师傅出身木匠世家,木工活扎实漂亮;有的师傅心灵手巧,颇具“鲁班”的慧心巧作。创始人之一的王世亮师傅,解放前就是一名木工,聪明爱钻研,一系列的革新成果,在中国木器发展史上可圈可点。稍后几年加入的董培林师傅,擅长木雕团纹纹样设计和雕刻制作,尤善雕刻花鸟、古装人物、亭台楼阁等。一木的收藏级珍品--当年能换一辆皇冠汽车的樟木箱精美雕刻上,就有着董培林的技艺传承。
可以说,一木创建伊始就吸引了社会上手艺最好的一批木匠。尽管当时的工具仅有三台小电锯,主要使用斧、锯、锛、刨等传统手工木匠工具,产品也只有简单的箱子、椅子、方凳等白茬家具,但是,师傅们精湛的手艺、传统的做工,还是很快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
创业当年,生产小组就迎来了首批订单--青岛疗养院的订货合同,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名气也越来越响,月营业额达到1万元,实现盈利2000元,人员发展到了27人。
1955年冬,全国掀起合作化的高潮,青岛市当时各类私营木器厂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短短三个多月,木器生产合作社职工人数增加到550人,拥有资产10.7万元,设备46台,产品种类发展到28个,销售市场由本市发展到省外,部分产品走向全国。
1956年4月,青岛木器生产合作社更名为青岛第一木器生产合作社。1958年10月13日,青岛第一木器生产合作社转为青岛第一木器厂,“一木”的牌子从此开始形成。
木艺芬芳一脉传
当时的人们都知道,全市家具行业的精华都集中在了一木。“一木师傅手艺好,产品做工好”几乎成了社会共识。
正如李宗盛在《致匠心》中所说“所有精工制作的对象,最珍贵,不能替代的就只有一个字--人”。在一代一代的沿革中,一木把始终工艺传承和人才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从“准入关”开始,严格筛选入职新人,倾力培养技术能手。
据李坤圣师傅介绍,当年一木招工,每一位进厂的工人都经过实操考试,考试很简单,就是做个小板凳。小板凳俗称“中华四仰八叉小板凳”,看似平常、简单,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木作的精髓。做小板凳,能够看出拉锯、开榫打卯、安装等木匠的基本功,基本功合格了,才可以进入一木工作。
如今,能做小板凳的工人越来越少,新进厂的大学生或者工人基本上是“零基础”木工,退休后又返聘的李坤圣师傅承担起了培养新人的职责,蹲守在车间里专门指导示范并解决各种技术难题。
“老师傅们年龄大了,逐渐退出了工作一线,亟需把老一辈的手艺传下来。”青岛一木集团公司总经理殷兆坤说。为了保存传承老艺人的宝贵手艺,一木加大了传帮带的工作力度。像李坤圣这样的老师傅,退休后直接返聘为技术顾问,留在厂里,手把手调教、指导年轻工人的工作。
64岁的李坤圣师傅19岁进厂,他的叔叔、表哥都是很有名气的木工,年轻时曾经作为援建骨干派驻国外。李坤圣从小喜欢木工活,在一木工作了半辈子,是一木的技术顶梁柱,无论是传统木工还是机械木工,都有着“独门秘籍”。李坤圣认为时代在进步,木工活越来越依赖机器设备是好事。只是,传统手艺承载了太多历史精华和现代工艺所必需的原理,绝对不能丢弃。
传承手艺是李坤圣毕生的心愿,他的业余时间基本用来整理保存自己的老手艺,争取将自己40年的木工经验以及家具的传统做法、传统工具等,用文字和录像的形式记录下来,留给后人去学习和继承,让中国木作的传统工艺延续下去。
记者在一木红木雕刻车间看到了这种传承的延续。大型雕刻机在偌大的厂房自动工作,厂房的一角,七八位年轻的手工艺人正专心致志雕琢着手中面板上的一花一蔓。
“机器雕刻的图案再精美,也要手工一点一点修饰。两者完美结合,才能出一件红木雕刻精品。”来自菏泽的一位雕刻工对记者说。在现代化的生产车间里,传统的技艺就这样,在一刀一琢中,静静流传。
紧挨红木雕刻车间,是“李师傅工作室”,记者在这里见识了当今顶级的红木雕刻技艺--“丝翎檀雕”。工作室的主人叫李华,南通人,2008年应聘一木,担任一木红木家具的产品设计和工艺指导,他设计“大红酸枝座屏、宝座”、“雕龙宝鼎沙发”堪称红木家具顶级艺术珍品。“丝翎檀雕”工艺,以刀代笔,细腻生动,李华雕刻的仿宋代名画的花鸟作品可以做到纤毫入微。
“一件丝翎檀雕,往往要花数月的功夫才能完成,倾注了艺人极大的精力和情感,正是这样精雕细琢,不断创新,才能为世人留下一件又一件艺术珍品。”李华对记者说。
一木风行走世界
一路风云一路辉煌。凭借人才荟萃的能工巧匠和代代传承的精湛工艺,一木美誉飘香,名扬四海,稳居中国家具行业排头兵位置。
1959年,一木受邀制作首都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和山东厅,北京火车站等室内家具和装饰品,在当时参加制作的家具企业中,被综合评定为第二名,初步确立了青岛一木在当时家具行业的地位。
进入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木步入了全盛时期,产品设计、加工、制作、油漆等都具有同行业领先水平,设计新颖、质量稳定、坚固耐用成为一木产品的主要特征,产品一度供不应求,青年结婚以拥有全套一木家具而自豪,买家具要凭结婚证领票排队购买,“没有一木不成家”的故事传遍大街小巷。
九十年代中后期,南方新兴家具兴起,国有木器厂普遍陷入困境,一木也陷入了发展的困顿期。经历了近十年的阵痛后,青岛一木于2004年经青岛市政府批准,公司制改革取得突破,组建了产权清晰、职责明确、活力四射的青岛一木集团有限公司,在胶州杜村工业集聚区建起了现代化的青岛一木工业园。
为了重振一木,研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总经理殷兆坤三上深圳,引进国内知名设计公司做家具形象设计,并且第一次提出了包装设计的要求,引入产品定型、包装运输、卖场设计、营销策划等新理念,结合公司在实木家具制作上的优势,开发出了“嘉美居”系列产品,在2006年深圳国际家具展上一炮打响,一木“嘉美居”客厅系列获金奖、卧房系列获铜奖,引起了经销商的关注,受到消费者喜爱。继“嘉美居”之后,一木相继研发了“吟香居”、“汉源居”、“高瓴”、“国韵”等8个系列产品,投放市场后广受欢迎,一木重新站在了引领北方实木家具潮头的位置。
近年来,针对家具行业时尚化、个性化消费趋势,一木不断加快产品的研发和推进步伐,常年保持十余种产品系列、800多种产品在市场上销售,新品研发能力居行业前三甲。如今的一木,已经拥有600多家分店,年销售额达到接近4个亿,销售终端遍布全国。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催动着一木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速。2015年7月25日,一木成功打造出了山东省首家智慧门店,这也是全国首家家居类智慧门店,标志着青岛一木建设100家智慧门店工程正式启动。
目前,一木正致力于打造融合互“联网+智慧生产”的家具定制平台,计划在5年内将现有的家居生产资源整合,引进先进的云设计技术和自动化机器人生产设备,实现真正通畅的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和智能管理及服务。
殷兆坤表示:“‘建百年基业,创传世品牌’一直是一木人的梦想,在“互联网+”时代,传承和创新正是我们实现这一梦想的双翼。”
青岛商务局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青岛商务局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青岛商务局”。
2、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