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9月12日《青岛财经日报》:“女士嘉槟”女士嘉槟” 的那些事儿

来源: 商贸处转载自《青岛财经日报》 日期: 2016-09-12

 

  我承认,我有些“贪杯”了。
  耳朵在听着徐涛滔滔不绝的讲话,眼睛却一直盯着桌子上的几瓶“女士嘉槟”。瓶子细长、透明,里面的液体虽然色彩不同,但无一例外都显得通透无比,仿佛要勾引着我赶快地品尝一番。
  最终没有抵得住诱惑,在徐涛谈意盎然中,我很没有礼貌地插话了:“徐总,能打开喝吗?”作为青岛女士嘉槟饮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徐涛显然对于别人关心他的产品也很开心。
  徐涛打开了一瓶蜜桃味道的“女士嘉槟”给采访的记者每人倒了一杯。我迫不及待地喝上一大口,任性地让整个气泡酒的味道充满口腔,酸酸甜甜,在蜜桃的香味之余,还有一丝淡淡的酒精味道。
  这就是我以前喝过的“女士嘉槟”?把玩着手中的酒杯,没来由,一股淡淡地惆怅之情在脑中萦绕。

  儿时的“饮料”
  但凡回忆,总是喜欢说“小时候”。关于“女士嘉槟”的回忆也从小时候开始,这个小时候的概念有点模糊,是7、8岁,或是10、11岁,反正说小时候遇到“女士嘉槟”从时间上来说是错不了的。
  在我的记忆中,关于口腹之饕餮是很有限的,那时候的饭桌上没有可口可乐,没有雪碧,当然也没有各种果汁的。有的只是男人们那瓶永远不变的“齐鲁春”酒。瓶盖打开,一股辛辣和经过发酵之后粮食独有的味道就会在饭桌周围弥散。这种味道是那么的熟悉,但又让人不能亲近。不论是38度的还是58度的,它对于小孩儿来说都意味着是同样的一种味道--辛辣和微苦。
  那时候的我们,只能眼巴巴盯着大人身边的那个酒盅,浅浅一杯,清澈见底。或抿、或扬脖一口喝掉,而后就是那熟悉的“砸吧嘴”的声音响起。一口酒,一口菜,这是一个中国农村非常典型的饭桌前的画面。记忆中,爷爷是这样,爸爸是这样,叔叔是这样,他们的朋友也是这样。
  不记得是从哪一年开始,上酒桌不再是男人独有的权利,女人、小孩子也开始出现在了酒桌旁。觥筹交错间,一种甜甜的,女士、小孩也可以喝的酒堂而皇之地上了酒桌,这就是“女士香槟”(当然,现在已经叫“女士嘉槟”了,据说原因是香槟是注册地理商标)。
  有时候,回忆的东西往往会加入回忆者一些主观的内容,它会自动过滤掉一些不好的回忆,而是把好的回忆深深地印入到自己记忆的深处,甚至是牢牢地镌刻在某个地方,只等着在某个特殊的时刻复活。
  我的关于“女士嘉槟”的记忆也是这样复活的。
  不过,虽然徐涛一直强调过去辉煌的“女士嘉槟”是国内一款专门为女士定制的专属酒。可自己的记忆中怎么就回忆不起来关于“女士”的概念。反正从这以后,这个固定的酒桌上,有了一种甜甜的饮料,那就是“女士嘉槟”。而更不可思议的是,在我的记忆中,这种酒真的是有种饮料的感觉,好
  像“酒精”的概念就没有出现过。
  我看过一些同龄网友的留帖,他(她)们都会提到自己喝“女士嘉槟”欲罢不能,甚至达到醉烂如泥的窘态。每每看到这里,我都不由自主地升起一种疑惑--“女士嘉槟”真的是酒吗!
  暂且不去想喝酒后的种种状态。从此之后,酒桌上的确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作为一个小孩儿,在垂涎每次聚会可以“大吃特吃”的幸福感之余,往往会有一些小期待--再喝点“女士嘉槟”,这已经无关乎酒的受众“性别”,它就是好喝,喜欢那种甜甜的感觉,它比男人杯子中的“齐鲁春”的味道不知道好过了多少倍。当然,这种感觉只能心里偷偷腹诽。尽管男人也喝过“女士嘉槟”,也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款酒的小小赞赏之意,但每每在“开宴”之时,那种散发着辛辣粮食清香味道的白酒依旧稳稳地占据着自己的位置,不可动摇。

  满满的情感
  又是一个中秋佳节,又是一个黄叶即将挂满枝头的日子,当然也是九月间一批人再长一岁的时候。年龄长一岁,感慨就增一分。更多的是怀念,是触景生情。一瓶“女士嘉槟”,勾起的是对酒的追忆,更多的是对人的怀念。
  日月无常,“女士嘉槟”的辉煌也经不住时间的蹉跎。或者在某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或者一个艳阳高照的午后,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中的“女士嘉槟”就这样的消失了。我有时候在拼命地搜索着关于“女士嘉槟”的记忆,不过关于它的退场时间,它的退场方式或许已经被打散消融,一点残存的痕迹都没有。
  而后,你方唱罢我登场,关于女人、关于小孩儿、关于那些“酸酸甜甜”都如走马灯似的变换着。酒桌上不再是“齐鲁春”和“女士嘉槟”的天下,各种以“饮料”名义出现的饮品一茬接着一茬。什么碳酸饮料,什么果汁饮料都会在记忆的长河中出现。
  再回首,已经是2015年的中秋。
  桌子上这一瓶“面目全非”的“女士嘉槟”,当年记忆中的甜甜的味道,已经变成了各种果味夹杂着淡淡酒味的时尚气泡酒。不过,那种曾经熟悉的味道还是萦绕着口中,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味道,这种味道让我终生难忘。
  喝完了蜜桃口味的,我接连打开了剩余的几瓶,蓝莓、苹果……一杯一杯地尝试着,我试着去寻找那种味道,甜甜的、淡淡
  的,包含着欢愉、包含着亲情。这种味道,真好!
  今天,我的确贪杯了!

  >>记者手记
从老字号到时尚品牌
  除了“女士嘉槟”这几个字,谁还能从眼前这瓶透明细身的酒瓶身上看到曾经“女士嘉槟”的身影。
  走过了岛城十多个老字号企业,每走一个都仿佛经历了一次时光穿梭。老字号企业那种带有时代特质的浓浓的味道是从骨髓中散发出来的。无论是从产品,从品牌,从摆设,甚至是里面的人,这种味道不用刻意去模仿,它已经渗入到了血液中,由内而外。
  而在“女士嘉槟”这里,我没有这种感觉。在这里,我们体会最深的是时尚,是跟市场一种无缝的契合。
  “女士嘉槟”和传统老字号企业在一起,就像是一位时尚女郎和从远处走来的深闺小姐的对比。“女士嘉槟”仿佛要人为地隔断这段历史的沉淀。徐涛非常明确地表示,老字号企业的地域性比较强,“女士嘉槟”是要塑造一个新的时尚品牌,它需要符合所有大众的口味,所以对于“女士嘉槟”而言,它的品牌度、包装要显得“庸俗化”一些,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观点。
  老字号的发展道路,可以说没有定式。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阐释。复古有复古路的优点,时尚有时尚的长处,考量的标准就是市场对你的认可度。符合市场发展,符合企业现状,符合消费者心理,那你的方式就是最合适的方式。

  >>相关链接
关于“女士嘉槟”
  1985年,青岛饮料厂推出“女士香槟”,这是国内第一款女性专属酒品,同时也是中国最早专注女性专属饮品的品牌。在物资匮乏的八十年代,专为女性开发出一款专用酒品,确实是相当超前的。
  由于“香槟”是法国的注册地理商标,只有产自法国香槟产区的气泡葡萄酒才能叫做“香槟”,所以在八十年代末,“女士香槟”改名为“女士嘉槟”。1993年,在新加坡举行的国际饮料博览会上,“女士嘉槟”获得了金奖,更是声名鹊起。此次复出的“女士嘉槟”,不仅在商标上体现了传承,还有熟悉的味道。
  不同于今天丰富的商品品类,八十年代的市场尚未完成细分化,商品单一而且无个性,更不用说要专门针对女性
  来开发一款专用酒。因而,“女士嘉槟”
  从诞生开始市场就极其火爆,火热的销
  售场景从青岛迅速蔓延到全省,并沿黄
  河流域一路向西,攻城掠寨,甚至卖到
  了甘肃、西藏等地区,成为全国性的知
  名品牌。
  很多人并不知道,“女士嘉槟”的成就在于开创了中国预调酒行业的历史,是最早的中国原创低酒精饮品,并风靡一时。2000年以后,假冒伪劣产品大量出现,“女士嘉槟”渐渐败落,在市场上失去了踪影。
  在阔别20年之后,这个熟悉的味道重出江湖,2015年9月8日,“女士嘉槟”正式复出,出现在商超的货架上。
  本版撰稿
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记者
  王永先

青岛商务局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青岛商务局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青岛商务局”。

2、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