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典型案例二:实施国际标准提升计划全面提升“菜篮子”工程建设水平

来源: 流通处 日期: 2016-04-28

    “菜篮子”工程是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推动按照国际标准提升“菜篮子”工程建设水平成为我市一项重点工作。2013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拜访商务部时,提出请商务部支持青岛实施“菜篮子”国际标准提升工作,商务部函复青岛先行先试。
    按照商务部的部署要求,我市围绕建设宜居幸福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战略目标,确立了“用外贸标准办内贸”的工作思路,创新内外贸融合发展运行模式,启动实施了“菜篮子”工程建设国际标准提升计划,将我国出口欧盟、日本、美国肉畜、水产品和供港鲜活农产品的运行方式、监管模式等国际惯例做法,运用到我市“菜篮子”工程建设中,做好农产品消费安全保障工作,确保广大群众吃上“放心肉菜”。
    一、问题分析
    启动实施按照国际标准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菜篮子”工程建设与建设宜居幸福现代化国际城市目标存在差距。青岛市把着力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作为建设宜居幸福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根本目标,但近年来“菜篮子”工程现行的生产体制、流通体制、监管模式暴露出不少深层次问题,这对“菜篮子”民生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入推进“菜篮子”建设保障,需要按照国际标准,从体制机制上进行突破,创新建设保障举措。
    (二)国际社会积极应对食品安全问题挑战,提供了有益借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球食品产业获得空前发展。但近年来,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食品安全事件,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也十分严峻,国际社会正在积极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挑战。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采取了一系列行动,积极推进全球范围的食品安全控制和管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制定了一系列国际食品标准、操作规程、检测分析方法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为促进各国食品安全管理提供了标准依据和技术指导。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制定和实施了一整套符合本地实际的食品安全法规,为我国以及我市按照国际标准提升“菜篮子”建设保障水平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产业结构变化和消费升级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青岛市国民生产总值、公共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均有显著提高,广大群众对“菜篮子”建设保障和消费安全的关注度和期盼值愈来愈高,为我市按照国际标准提升“菜篮子”建设保障水平奠定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有利条件。2012年青岛市三次产业比例为4.4:46.6:49.0,逐渐形成以现代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基尼系数从0.474的高峰逐步回落。农业生产呈现新特色,集约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网络和信息化建设、现代流通业、商贸服务业等相关服务业发展迅速,有助于促进“菜篮子”建设保障向更高端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开展课题研究高标准定位。2013年,我市委托商务部研究院组成课题组,开展“内外贸融合发展,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研究,会同有关部门考察了荷兰芬洛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国际较为成熟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经近一年的反复修改论证,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研究报告。主要从青岛市消费升级、产业升级、对外开放以及全球应对食品安全需要等方面,阐述了以国际标准提升农产品市场建设水平的背景和意义,对比我市农产品市场建设与国际发达经济体、内地输港鲜活农产品生产和供应体制、运行方式、监管模式之间存在的差距及尚待完善的问题,研究了国际标准适应的可行性以及提升“菜蓝子”市场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工作机制和支持措施等。
通过课题研究,确定主要围绕“标准制定、产地准出、市场准入、产销衔接、追溯管理、市场建设、诚信体系以及市场监管”等 8个方面问题,基本建立标准化生产、现代化流通、网格化监管的新型农产品市场体系,确保市民群众安全消费需求。
    (二)制定规范体系创新工作模式。市商务局会同省市检验检疫、食安办、农委、质监、畜牧等部门专业人员和专家学者,认真梳理输港、输日、输欧等出口农产品标准以及国内有关鲜活农产品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立足“必要性、创新性、可行性”原则,提出以执行国家和行业标准为基础,借鉴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管理经验模式,制定鲜活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各关键点、各环节相互衔接、协调统一、风险可控的《鲜活农产品生产流通管理规范》青岛地方标准。省质监局于2014年2月1日发布实施。该《规范》共84条,贯穿了蔬菜和猪肉生产、流通全产业链的管理。生产领域,重点抓好农业投入品(主要是种子、农药兽药用量以及间隔期)的使用管理及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的强制性推广应用;流通领域,严格执行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标准;在质控方面,重点加强饲料、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的可追溯控制。
    (三)落实方案意见科学推进实施。2014年1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以此作为推进实施国际标准提升农产品市场建设各项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并加快实施。
    一是以建立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为标准,完善追溯体系建设。建立“菜篮子”商品生产者凭有关凭证出厂、出园、出栏的产地准出制度和“菜篮子”商品销售出具有关凭证入市的市场准入制度,完善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产品可召回的“菜篮子”商品全程可追溯体系。在产地准出方面,借鉴我国蔬菜出口企业“从种子到餐桌”的绿色理念,采用与国际同步的农场管理“六统一”标准(即统一供应种子、统一使用农药、统一使用化肥、统一田间管理、统一采收、统一配送),提高农业生产活动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增强商品生产质量全程控制能力。在市场准入方面,凡进入市区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销售的蔬菜、生猪肉(逐步扩大到牛羊肉)、养殖水产品,一律附带由当地生产主管部门或生产企业出具的产地准出证明或质量检验(检疫)合格证明等。目前,全市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覆盖375家单位、100余个肉菜品种、3.2万吨猪肉、35万吨蔬菜。
    二是以“农超对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目标,推进产销衔接。每年举办两次大规模“农超对接”展销洽谈农产品网上对接、集团消费“阳光食品”采购网络招投标等活动。目前,城区50处农产品社区惠民直销店已建设运行。在骨干商超设立25处出口农产品直销专柜,发挥国际标准引领示范作用。在30个偏散远社区开展了“周末车载蔬菜进社区”活动。发布购销对接信息520多条,参加企业410多家,达成对接直供意向9.7亿多元。
    三是以进一步完善市区农贸市场布局为重点,加快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在胶州规划建设大型农产品交易中心,在市区新规划建设1处国有控股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对新建居住区按总建筑面积10%的比例,公建配套农贸市场等商业服务设施。市政府从2012年起,每年将市区15处农贸市场的新改扩建列为市办实事,并以政府参资入股形式,加快推进市场的公益性建设。
四是以社会监督员制度为抓手,加强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和市场监管。聘请70名市民代表作为社会监督员,对全市128处批零市场、商场超市商贸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建立黑名单退市以及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的信用监管机制。商务、农业、食药、工商等部门各负其责,推行“部门监管、市场自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农产品市场流通网格化监管模式。
    三、取得成效
    通过国际标准提升计划的实施,加快“菜篮子”工程建设在全市形成了广泛共识和浓厚的社会氛围,取得了一举多得的综合效应。一是农产品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进一步提高。全市大型农产批发市场和生鲜超市全部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二是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进一步完善。率先在全国建成启用“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运行指挥中心”,成为肉菜流通行业管理中枢,实现肉菜流通运行监测、实名登记、质量检测、视频监控和流通追溯等五大功能。同时,在全市375个流通节点建成并运行肉菜流通追溯系统,基本实现了市场业态、肉菜品种、批零摊位“三个全覆盖”。三是“菜篮子”市场供应保障有力。全市猪肉批零均价分别下降9.5%、5.9%,蔬菜批发下降2.7%,确保了2.35万吨猪肉、蔬菜、豆制品等“菜篮子”商品储备和投放。百姓日常食用的农产品通过对接渠道供应的比重达到40%以上,降低流通费用15%以上,拉低同类农产品价格8%以上,涉农商贸企业新增年销售额15%以上。2015年央视《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报道了我市“农超对接”和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的做法。四是公益性农贸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市场环境进一步改善,在市场供应、价格调控等方面的公益性明显。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按照国际标准完善“菜篮子”市场体系建设,力求通过提升建设,打造区域特色,为全国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做出贡献。

青岛商务局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青岛商务局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青岛商务局”。

2、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