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家级开发区转型升级的七大动力源

来源: 经济园区发展处 日期: 2017-03-17

  国家级开发区转型升级本质上是园区内企业的转型升级;企业转型升级的着力点在于创新。目前大量的研究文献,均集中在研究创新驱动园区转型升级,那么,什么力量能够驱动创新呢?只有找到驱动企业创新的动力源,才能够认识清楚驱动国家级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根本所在。笔者认为,企业创新的动力有七大动力来源,分别是以下七大方面。

  一、驱动企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创新动力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否创新最终由企业家来决定,由企业行动决定。企业为什么要创新,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企业的内在原动力。这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其一是企业家精神。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的职责,企业领导者不天然是企业家,当他的创新精神尚在的时候,他是企业家。丧失了创新精神,他就不再是企业家。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企业创新的内在原动力。其二是对利润追求的动机。市场化的企业经济组织存在的重要理由就是获取利润,追求利润最大化始终是经济学对企业组织的基本假设,技术创新是为了获得盈利做出的技术努力。要获取利润,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两条路径来实现。也就是说,只有创新才能够获取超额利润。其三是企业创新能力。“想”创新是一回事,“能”创新是另一回事。很多国家级开发区企业不具备创新能力培育,多年来受到福特主义制造模式的影响,只会模仿制造,缺乏创新能力培育,短期内难以形成创新能力。有创新能力才有动力去创新。其四是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大量研究表明,企业内部是否有创新动力,关键是企业内在创新激励机制。企业保守、僵化或者创新机制缺乏,自然难以在实际行动上进行创新。而那些长盛不衰的企业,高度重视激励创新机制的设计,如3M公司。企业创新激励机制能够刺激员工或团队开展创新活动。国家级开发区创新转型升级核心关键在于企业的内在原动力。

  二、驱动企业转型升级的用户需求创新拉力

  理论界有两种争论,其一是企业为满足用户需求,而推进创新。需求变化是引发企业创新的重要原因,市场用户需求的多样性、易变性和升级,促使企业为更好地满足需求,而开展创新活动。其二是企业通过创新,来引导用户需求。企业创新性解决了用户尚没有意识到的潜在难题,就能够创造出新的用户需求。不管是上述哪一种创新,都是基于用户需求的创新,对企业创新都能够起到拉动作用。理论文献研究表明,需求拉动企业创新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传统的用户导向式的创新,另一种是互联网时代用户参与式的创新。“用户是上帝”被当作咒语一样的话,一遍又一遍地被重复着,也被很多企业奉为经营理念,更是一种创新导向。企业围绕着客户需求,进行大量的市场调查,层层筛选出各种各样的用户需求点,从中找到有价值可实现创新的需求难题,作为创新的需求拉动力,并积极采取创新行动。然而,在创新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当今,用户参与创新成为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成为拉动企业创新的直接动力。P&G公司的Connect and Develop众包模式,海尔的全球研发网、INTEL的创投基金平台应用创新同盟和IBM的Think Place等无不表明,用户参与创新成为直接拉动力。国家级开发区的企业要善于利用或者启动用户需求所拉动的创新。

  三、驱动企业转型升级的产学研创新协同力

  国内很多迹象表明,一谈到创新就想到大学和科研院所,好像只有他们才能够创新。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大学和科研院所是在做研发,而不是创新,或者说这只是创新链条的一部分。狭义的创新,就是研发成果的商业化;广义的创新包括研发和研发成果商业化两个阶段。学研机构只关注发表学术论文和申报专利,而不是研发成果的商业化,因此,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最大障碍在于学研机构的考核机制与企业创新需求没有内在的逻辑,从而使得产学研协同力较弱。如何改变其中的机制,是强化产学研协同力的关键。首先,高校科研院所的科学技术研究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企业要借助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力量提出研发命题,形成合作研发机制,协同解决企业面向市场的技术难题,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其次,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商业化要经过“死亡之谷”和“达尔文海”两个艰难阶段,政府要在这两个阶段给予支持,如孵化器、加速器等以扶持成果转化企业度过艰难期,实现商业化。大量的研究发现,从结构维度,需要考虑高校科研院所与公司的资源互补性、合作深度和稳定性;从关系维度,需要考虑产学研合作关系疏密程度。国家级开发区企业要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而不是临时“拉郎配”式合作申报或套取政府补贴,也不是临时性的项目委托研发。只有国家级开发区企业与学研机构形成长期合作关系,才能够形成支撑企业创新的产学研协同力。

  四、驱动企业转型升级的供应商创新推动力

  供应商参与企业创新,一直被企业实践着。原料创新、材料创新、零件创新和部件创新,既成为推动下游企业创新的主要源泉,又是下游企业在创新中的需求。如芯片创新需要材料的创新,或者材料创新可以推动芯片创新。上游企业的每一项技术进步都会波及下游的企业或产业的革命性变革,而下游企业对客户需求的敏感程度高于上游企业,又会始终不断地要求上游企业给予技术配合,这种互动性显现在大量的产业实践中,理论上也有诸多实证研究文献支撑,归纳起来,主要从供应商企业的研发能力、与企业的关系强度及参与创新的程度等三个层面来衡量供应商对下游企业创新的影响。供应商的研发能力是第一位的,正是因为有这种能力创新,才能够对下游企业创新有所帮助,选择优质供应商成为企业决策的重要任务;供应商与本企业关系的强弱,决定了供应商对下游企业创新贡献的大小,也决定了供应商参与下游企业创新的程度。临时性的或者经常变动的供应商,很难形成稳定的关系,从而也就不能够参与到下游企业的创新活动中去,因此,大多数优秀的企业都有稳定的供应商网络,在面向多变的市场需求环境下,随时可以调动上游供应商参与到本企业的创新活动中去共同创新,对下游企业创新具有强劲的推动作用。参与创新的程度成为最终的决定因素。供应商也可能既是本企业的供应商,也是本企业竞争对手的供应商,很多企业担心与供应商联合创新,可能或导致技术外溢到竞争对手那里,从而不利于自己竞争。理论界也有研究成果,的确存在这种外溢性。但是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的情况下,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此,企业采取这种行为,一定要注意知识产权保护。

  五、驱动企业转型升级的竞争对创新的压力

  竞争有利于创新,似乎已经是被理论界证明了的定理。“两个魔鬼好于一个天”,其内在含义不仅对于消费者来说是这样,对于促进创新来说也是这样。打破垄断一定是有利于创新的。企业、用户和竞争者是一种三角关系,一个企业如果不创新进步,客户自然选择其他有创新进步的竞争者,从而把不创新的企业淘汰出局。诺基亚创新的迟缓,即便是行业巨头,也被创新者苹果公司取而代之。这种来自竞争者的威胁,成为逼迫企业创新的巨大压力。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更明确地概括了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虽然不是针对创新提出来的竞争压力,但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解释企业创新行为的压力。同行竞争是逼迫企业创新的第一大压力,新加入者和潜在加入者都会以更新的姿态进入行业,从而对本企业产生压力,替代品厂商总是“悄然无息”地在挖你的市场墙角,用户对缺乏创新的产品自然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当然,从竞争的角度来看企业创新,理论界一直认为,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可持续竞争力的关键来源,因此,培育自己的创新能力成为企业获得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企业在面对竞争压力时,可以转化为竞争力的源泉。各国家级开发区企业不要仅仅责怪宏观经济形势不好,也不要仅仅埋怨市场环境不优,仔细观察周围生存发展比较好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在把强大竞争压力转化为创新的动力,坚持不懈地强化自身创新能力,持续不断地推进创新,才能够在经济形势不太理想和市场环境还不够完善的条件下,仍然保持良好的发展。2016年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直保持超越传统产业的增长速度,就足以说明创新是缓解压力的最佳路径。

  六、驱动企业转型升级的科技中介创新服务力

  科技中介服务是一个十分宽泛的名词,也是一个宽泛的行业,与促进科技创新和扩散有关的服务行业均可以称为科技中介。其实质性作用应该是通过发挥黏合和纽带作用,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提供信息和服务支撑。理论研究表明,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还能促进新的创意产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科技中介机构给缺少联系和网络的企业提供帮助,是其重要的功能。优化科技中介服务力,促进企业创新发展,成为各类园区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其一,企业要善于借助科技中介,整合创新资源为我所用,强化企业创新能力。现在是一个开放式创新时代,内取向(In-bound)开放式创新是整合外部资源来为本企业创新发展服务;外取向(Out-bound)开放式创新是将自身拥有又暂且不用的创新成果及时转化出去变成可以回收价值的成果,以开放的心态,借力中介整合资源实现创新。其二,企业要借力中介机构,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提高创新效率。技术的复杂性,环境的动态性,市场的不确定性,创新的成本和风险都在增大,为此,需要企业善于选择和借力中介机构来弥补企业的不足,强化应对能力和提高创新效率。其三,企业要具备把握新兴科技中介发展动态的前瞻性,借助科技中介新业态、新模式来为自身创新服务。科技研发众包、众创、众筹、众扶等新兴中介平台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果能够很好地认知、理解和加以利用,对企业创新发展将具有很大帮助和超越想象的效果。科技服务业平台化成为一种趋势,企业要善于把握这一趋势,并及时科学地加以利用,使其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服务力量。

  七、驱动企业转型升级的政府政策激励力

  政府政策激励对企业创新的作用,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林毅夫与张维迎(2016)等为代表的产业政策之争,实质上也正说明了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差异。有人认为,政府可通过R&D资助、采购政策、减税免税、法律法规等方式支持企业创新活动,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分散创新风险,保护知识产权,从而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起到激励作用。相反的观点认为,政府的研发投入等激励性政策会挤出企业研发投入,从而不利于企业创新;或者企业以假装“吃螃蟹”的方式套取政府的研发补贴,实质上并没有进行研发创新。另外一种争论是“扶优扶强”,还是“扶新扶弱”。中国大多数地方政府都主张“扶优扶强”,而国际上不少国家(如德国)比较重视对小微企业的扶持。一些国家(如美国)以R&D资助军事技术,然后,再向民营经济扩散,而不是直接资助民营经济主体。根据研究文献,以美国、法国、英国为代表的国家采取的使命导向型(mission-oriented)的创新政策,主要是围绕着国家的重大需求而展开的研发创新。以德国、瑞士和瑞典等为代表的国家多采用扩散导向型(diffusion-oriented)创新政策,主要是加速技术创新的扩散或推广。中国技术创新政策多为使命导向型政策,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均在围绕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提供创新政策支持。大多数理论研究证明了政府政策对企业创新有激励作用。中国的国家级开发区都有相应的创新政策支持企业,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成为发挥创新政策激励力的关键所在。

  总之,国家级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根本立足点是企业的转型升级,企业的转型升级的立足点是创新动力的激发和能力的提升,在以上七种力量中,企业内生创新动力是根本,其他六种动力源是创新生态系统的不可缺少的动力来源。从创新生态系统优化角度看,国家级开发区的企业要率先树立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理念并切实形成开放式创新做法,整合多种创新动力源,形成创新系统动力,才能够保证国家级开发区真正转型升级。

 

本文选自《区域经济评论》2017年第2期。

 

 

青岛商务局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青岛商务局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青岛商务局”。

2、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